熊孩子不可杀?揭秘游戏内特殊存在之谜
儿童在游戏中的形象与保护法
在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禁要思考关于未成年人的话题。在文艺作品中,孩子们通常以天真无邪的形象出现,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尽管物质丰富,但“熊孩子”的现象依然存在。他们由于心智不成熟,常常会做出不经思考的事情,给他人带来困扰。游戏中的儿童角色与未成年人保护法
面对“熊孩子”的问题,传统的“教训方法”已经不再被提倡。保护幼小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底线,近年来,相关法规的出台也使得这种“教训方法”变得不可取。在电子游戏中,这一点也得到了体现。几乎所有游戏开发商在游戏中放入儿童角色时,都会显得有些畏首畏尾。在《上古卷轴5》中,城镇中会出现各种面瘫熊孩子,他们勒索其他小朋友的钱财,对英雄进行冷嘲热讽。尽管玩家对他们恨之入骨,但由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存在,玩家无法对他们造成伤害。这种情况下,攻击他们反而会引发整个城镇的NPC对玩家展开攻击。
在欧美市场,游戏与电影光碟一样,需要放在百货超市的货架上进行销售。如果游戏内容容易引起孩子或家长的不适,经销商自然不会允许其与面包牛奶等商品一同销售。作为游戏厂商,他们有社会责任需要承担,游戏作品除了供大家消遣娱乐外,还有舆论引导的责任。游戏中过度宣扬血腥暴力或杀害孩子的内容是不被允许的。
游戏分级制度与儿童权益保护
虽然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在游戏中杀害孩子会导致其在审核环节被直接“枪毙”,但在国外,儿童权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一旦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稍有越界,就会被认为是触犯了道德底线,给游戏厂商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现实中,《素媛》这样的惨剧已经太多了,游戏何必再增加。各种协会组织的存在,也让游戏厂商战战兢兢,因为他们随时会代表社会提起诉讼。在德国,即使是《辐射1、2》这样的游戏,也因为涉及到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设定,而在德国上市的版本中被阉割了。
虽然强制要求在游戏中打造完美的和谐社会有些矫枉过正,但作为结果,厂商只得老老实实地不做和伤害儿童有关内容,来勉强保住M级(17+)的“免死金牌”。否则的话,审核机构就会直接给其打上AO(18+)的评级,让游戏无法宣发,至于胆敢将其上架的超市和零售商更将会是寥寥无几。
游戏中的儿童角色与道德底线
在游戏中,儿童角色通常以儿童僵尸或幼儿模样的鬼怪来代替,或者不允许出现死亡的过程,只能显示结果。这是因为“成人内容”是不能轻易触碰的红线,而“儿童内容”则是红线旁边的高压电闸,光看见就要退避三舍。早年黑岛工作室制作的《辐射1、2》中,就有很多儿童NPC,他们被熏陶成了核子熊孩子。由于当时还没有完整的游戏分级制度,加之PC平台在当时比较小众,它才侥幸逃过人权组织和审查机构的围剿,成了少有的几款能够直接击杀儿童的游戏。
到B社接手的《辐射3》时,迫于审核压力移除了可以杀死儿童的设定,但未成年人能操作武器的传统却被沿袭下来。辐射3的熊孩子写作儿童,读作土匪。你正在新维加斯洲开心地捡着垃圾,突然冒出一伙童子军抢劫你,掏出枪来反击,可子弹弹匣打空也不能伤其分毫。
以上就是非法玩家原创的《儿童在游戏中的形象与保护法》解析,更多深度好文请持续关注本站。